首页 百科常识

三思而后行三思指哪三思

100人浏览   2024-12-05 18:19:26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意思是:季文子办事,要反复考虑多次才行动,孔子听了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思”主要思考什么呢?

1.思危:考虑事情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危机,保持警惕,居安思危。

《增广贤文》中说:“得宠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居安思危”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词,历史长河之中能长久发展的朝代都是因为有一个有居安思危意识的统治者,唐太宗曾亲眼目睹隋亡的全过程,因而在即位后,常常感慨治国理政的不易。他曾对大臣们说天下刚刚安定,尤其需要谨慎小心,如若骄奢淫逸,必然致使天下丧败。如果仅仅因为天下安宁无事,便不留意为君之道,居安忘危、处置忘乱,那么帝业必然不会长久。



2.思退:分析实际情况,考虑何时进退,以避免不必要的伤害,达到目标。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就是不再意气用事,能沉得住气,理性地权衡利弊,退不是认输,而是韬光养晦,是等待时机,积聚力量做最有力的一击。

3.思变:适应变化的世界,放下过时的经验,改变思维,以适应变化。

孙子说:“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常胜者,谓之神。”意思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法态势,如同水流没有固定的形状,能够依据敌情的变化而取胜,可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真正聪明的人虚怀若谷,时刻改变自己来顺应变化,并且会不断持续学习新事物以适应社会的变化,才不会被淘汰。

居安思危、知进退、不断提升自己适应新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不断精进,取得进步,收获富足的人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