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常识

技术创新案例有哪些(8个技术创效典型案例分析)

100人浏览   2024-11-12 10:47:36

1、综合穿插施工

综合穿插施工是在主体施工的同时,将后续工作分区、分层合理安排,实现主体、二次结构、室内装修、机电安装、外立面装饰、室外工程的施工流水段划分,每个施工段进行合理的工序分解,按工序组织流水施工,拓展工作面,形成空间立体交叉作业。合理协调分配作业班组及劳动力,组织穿插作业,从而达到专业人员流水作业,提高工作效率,稳定施工质量,缩短工期,节约成本的管理要求。

2、后浇带优化为膨胀加强带

为了加快施工速度,同时保证施工质量,可以在规范应许范围内,将温度后浇带优化为膨胀加强带。膨胀加强带的具体范围参照相关规范要求。

3、土方平衡优化

使土方运输量或土方运输成本为最低的条件下,综合考虑工程和现场情况、进度要求和土方施工机械,以及分期分批施工工程的土方堆放和调运。确定平衡调配的原则,划分土方调配区,计算土方的平均运距、单位土方的运价,确定土方的最优调配方案。

4、基坑支护形式优化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支护设计方案,不同位置采用不同的支护形式,进行安全经济对比分析,采取安全系数高且经济效益好的设计支护方案。

5、局部关键部位降水优化

电梯井、集水坑等局部开挖深度大的位置,需降水,采用深基坑管井降水或四周设置轻型井点降水方式,坑中部位需做特殊支护加固,止水、截水措施,尤其是封底做法。

6、基础底板、外墙、后浇带超前止水技术

在基础底板或外墙的后浇带底部和外侧增加一道混凝土预防水板(墙),板(墙)中设伸缩缝和止水带,在基础工程完成后进行外墙防水、土方回填等后续工作。当上部结构荷载能够抵抗地下水浮力时,可在后浇带封闭前停止降水。

7、深基坑大方量混凝土浇筑多级溜槽、溜管施工优化

在基坑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采用多级溜槽、溜管,配合泵送施工,增加大面积地下室底板砼施工,科学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及施工机械,可大大提高混凝土施工速度,同时节约施工成本,减少地下室混凝土施工缝。

8、抗浮锚杆替代马凳筋

筏板基础上部钢筋利用抗浮锚杆连接支撑,此时抗浮锚杆不仅起到本身的抗浮作用,还可兼做筏板基础钢筋的马凳支架使用。操作简单,施工进度快,节约成本。

9、筏板超大超长混凝土裂缝控制优化

留置后浇带后期将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剔凿和二次支模,现场维护也将消耗巨量资源。由于使用后浇带施工所产生的诸多不利因素,可与设计院进行协商,对图纸进行修改,取消后浇带,采用“跳仓法”施工。“跳仓法”施工是一种解决超大、超长、超宽混凝土裂缝问题的有效途径,并且施工方便,便于实施。

10、预制板材胎模

采用预制板材代替传统的砖胎膜,作为承台的侧模直接使用,适用于建筑工程中基础梁、承台、集水坑、电梯坑等部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