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庄园坐落在霍邱县马店镇西圩村,距县城36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氏庄园是全国四大地主庄园之一,与四川的刘文彩、山东牟二黑、河南康百万齐名。
李氏庄园始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占地90亩,为李氏三兄弟李道南、李亚南、李图南所建。李氏庄园从清代就勾结官府,成为封建堡垒。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攻陷安徽首府安庆,清朝安徽巡抚英翰就逃进李家圩藏身。抗日战争时期,安徽省会合肥被日军占领,安徽省省长李品仙也逃进李家圩躲难。到了孙辈李梦庚巧取豪夺占有土地达20万亩,分布在今皖、豫、鄂三省的阜南、颍上、霍邱、金寨、商城、麻城等地,土地面积居全国“四大”庄园之首。李梦庚曾炫耀“马跑百里不吃人家草,人行百里不喝人家水”。并在上海、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地开设工厂、银行、当铺、学校、戏院45处。其庄园规模至解放前夕,在全国仅次于四川的刘文彩地主庄园。
李家圩地主庄园近方形,圩东西距离250米,南北距离240米,庄园南方为双圩河,东、西、北三方内圩河,圩河内壁用石条自水底垒砌,上接围墙,高耸丈余。圩内三宅也称东、西、中院,三院的3个头道门楼前为第一道圩河,各设一吊桥,头道门楼屋顶上五脊三兽,正中央铁打的雄鹰,展翅俯冲,呈抓鸡状。明间“吞金”,两扇黑漆大门,西厢房朝南开两个石雕花窗,左右朝北开的矮房为骡马厩、饲料库、长工房、枪兵舍,空场南北60米、东西210米,为收租和家丁(兵)训练场所。
庄园是一个典型的封建城堡,建筑颇有特色。四周深濠固防,二道河护圩,圩周石墙高矗,四角炮楼成犄角之势。庄园内一线穿珠,一宅三院,一幢高一幢,门厅各为三间,檐口内为卷棚,靠墙立柱,横有门楣,两边柱头镶有童墩,配有精雕龙撑。靠门两侧有大型石鼓,黑漆大门下有闸板,门楼房顶为五脊六兽,正脊两端塑有龙头,房穿脊装有鳌鱼兽头,脊中有铁铸雄鹰,拱坊上有雕刻彩绘。现存房屋数十间。
二道圩前为二道圩河。均修成荷花池,养有寿龟,种有荷花,门楣上描金篆书“天河仙府”,门前沟坝口两边立有上马石,门砧有雕狮石鼓。二道门楼两边的厢房、耳房,分别作为碾屋、磨房、护圩亲兵房以及族门远亲的住处。三道门楼左右及院内,按照封建社会等级制度,设置不同功能特点的楼、堂、厅、阁和偏室、耳房、敞棚。并都设有上下书房,供少爷、小姐读书习字和接待文人雅士。以厨房为主的庭院供管家帐房先生居住活动。东院三道院内设有戏台、戏楼,养有京剧“庆福班”,专事演出。
四道院内、东西中院都在一条横线上,各院都建有大客楼或大客厅,宫殿式建筑,五脊挑角,垂梁起架,24根立柱上有挂匾,柱有抱匾;院庭开阔,置有花池、花台;西院四道院内建有顶礼膜拜、供奉朝廷圣旨的“圣旨楼”,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最后一排,东、西、中三院都建有正堂楼,是长辈、长者养尊处优的居室。正堂楼两侧建有东西堂楼,是小姐们的闺阁绣房,并配有供丫环使女居住的厢房,还有妾、婢居住的矮室。东院正堂楼左方还建有“钱库”。
李氏庄园的建筑有很多独到之处,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全国解放后,经1951年土地改革,经营四世的李氏家族百年庄园被没收归国有。曾先后作过仓库、西山林场场部和“五·七”干校等。解放以来,李家圩地主庄园一直被当作阶级斗争的活教材,名扬于世。这个庄园的历史,也被人为地进行渲染,添加了许多阶级斗争的色彩。近年来,许多文史学者和文物工作者对李氏的家史和李家圩子的历史进行了重新研究和重新认识,多数人认为,过去对于李氏家族的评价和看法有失公允,应当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予以重新认识和重新评价。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这一家族的历史及其历史遗存。同时认为,把李氏庄园称作李家圩子地主庄园的提法不妥,应还以历史的真面目。国家文物局支持了上述观点,在公布第6批国保单位时将这一旧址正式改为李氏庄园。